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日本学者眼中的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夏王朝》

时间:07-28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26

日本学者眼中的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夏王朝》

东汉时期画像石描绘的禹爵的拿法(二里冈文化的铜爵)二里头文化类型陶器的扩散与二里头时代并存的中原诸文化(引自张立东)文化的魅力是超越国境的,因为历史交往和地缘因素,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在诸多邻国当中乃至放眼到世界领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最为关切,研究成就也最深厚的,莫过于日本学人。京都大学的冈村秀典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日本学人,他是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所长,致力于中国古代考古学的研究,尤其关注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农耕社会和国家的形成,汉代到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铜镜以及向日本列岛的传入,佛教文化从犍陀罗到云冈石窟的东传研究三个方面。在这样一位日本学人眼中,中国最早的王朝——夏王朝是怎样的呢?他的著作《中国文明的原像:夏王朝》可以带给我们一个答案。在冈村秀典眼中,夏王朝是中国文明的起点。为了锚定夏朝,他首先小心地梳理了三皇五帝时期的历史,试图与考古出土的材料对照,最终落到一个关键的人物“大禹”。他认为,以《史记》为代表的史籍,记载的是战国到汉代人对历史的认识,是经过一系列文学加工过后的历史材料,距离历史尤其是夏王朝的真实面貌,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东汉时期画像石描绘的禹在接下来对夏王朝的描述中,冈村秀典先从史籍中梳理出来夏代各个君主的事迹,然后用考古和历史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夏代不同时期的都城都在哪里,为夏朝的核心区域做了地理定位,最后论述夏王朝与中国的关系,特别是日本学者的观点。既然夏王朝在史书中是从战国时期被建构的,日本学者尝试还原这个建构的过程:战国七雄里的魏国创造了以魏国为政治正统的《竹书纪年》,齐国则创作了《春秋》和《春秋公羊传》,以齐国正统视角和《竹书纪年》对抗。最后出场的韩国则重新解释了《春秋》创作出《左传》,用夏王朝正统论来反抗之前的魏国正统和齐国正统论。爵的拿法(二里冈文化的铜爵)既然文献中的夏朝经过了大量带有政治目的改写和重构,那么真实的夏朝是怎样的呢?冈村秀典采用了考古学史的视角,先回顾了考古学对商王朝的发现,进而过渡到考古学追寻夏王朝的脚步,在梳理完考古发现史之后,又分别从王权、礼制用玉、礼制饮酒、礼制用青铜器、社会的复杂化,从国家制度建构层面,用考古材料勾勒出夏王朝的宏观面貌。进而又从环境和民生、日常使用的陶器两个角度,描摹夏王朝的微观社会生活方式。二里头文化类型陶器的扩散在对夏王朝的细节也描述完之后,作者把夏王朝视为一个动态体系,分析了夏王朝的领域、二里头文化的扩张、来自远方的输入品、中央和周边关系的形成,来撰写当时的夏朝的区域史、演变史和国际、央地关系史。最后以实际存在的夏王朝做结,讲述了宫廷礼仪和国家组织化,并且把讨论延伸到了商朝的体制。与二里头时代并存的中原诸文化(引自张立东)读罢全书,可以感受到冈村秀典本书的特色是尽可能像描述一个现代国家一样来描述一个中国的古代作家,考虑到本书原文是日本,面向日本读者,所以读起来也能从细微处感到“他者的视角”。这一领域的专家许宏先生曾经总结过,考古学擅长建构中等尺度,所以冈村秀典以考古学材料为主体,援引了很多文献材料,将对夏王朝的描摹拓展到宏观和微观,视角也在现代和历史之间跳入跳出,节奏感十足。对于我们来说,外部视角的历史作品犹如科学实验中的“对照组”,能够让我们看到“主人翁视角”当中那块“灯下黑”的领域,作者的独特内容架构和广泛触达的写作角度,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古语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既可以独自阅读,用于了解不同维度的夏王朝;也可以和中国学者论述夏王朝的著作比较阅读,感受日本学界以及作者冈村秀典的个性魅力。作者 | 螺旋真理编辑|杨逸尘审核|王 超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